微纳光学具备远超自然材料的光场调控能力,不仅能实现光学系统的轻薄化和集成化,还为智能感知技术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是光学学科重要分支。本方向设置人工微结构光场调控、器件制造和应用、多维光学显微与光电器件、计算成像与智能感知应用四个子方向,开展微纳光学器件与系统的设计机理、制造技术和集成应用的“全链条”创新研究,形成世界一流的微纳光学前沿科学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策源地,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致力于晶圆级微纳光学器件的跨尺度设计、制造、表征及应用,聚焦于片上多维感知、光镊光流控芯片、片上光子学等方向
致力于开发具有多自由维度的光谱显微技术,并开展微纳结构及其光电器件的光学研究。研究领域主要包含近场光谱学与显微学、微纳光电器件显微光学、低维材料超快动力学和低温光物理等。
致力于结合微纳光学器件和深度学习的计算成像技术与智能感知应用系统研究。研究领域主要包含计算成像理论与系统设计、深度学习算法与硬件实现、智能感知系统集成与应用等。
入选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主要从事拓扑光子学研究。曾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Nanophotonics、Physical Review B等期刊上发表文章。
程鑫彬,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精密光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获得中国专利金奖,激光薄膜技术实现成果转化。主要从事微纳智能感知、强激光器件和纳米计量方面的研究。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十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ence Advances、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Optica、等四十余篇文章。
入选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主要从事微纳结构光学器件及光谱感知应用相关研究。承担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面上资助等科研项目,在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Progress in Surface Science、Applied Phys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等期刊发表文章。
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和上海市领军海外青年人才计划 ,主要从事计算成像系统设计理论及应用系统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交叉联合攻关(人工智能)等科研项目。在Optica、ACM TOG、CVPR等领域权威期刊和顶级会议发表文章十余篇,获得发明专利5项,其中美国专利2项。
主要从事电磁波与亚波长结构的相互作用和亚波长结构的微纳制造技术研究。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1批面上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在Science Advances,Nanotechnology,Optics Letters等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7篇,授权专利2项。在“第七届亚太光学制造会议暨2021年国际先进光学制造青年科学家论坛”作邀请报告
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上海市领军人才(海外)项目,主要从事低维材料及其微纳结构的非线性光学及光电器件相关的物理机制研究。在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Photonics、PRL、Nano Letters等期刊上发表文章十余篇。相关工作入选2018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基础研究类)。
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个人、 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和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主要从事低维微纳结构的非线性光学及光电器件的性能表征与机制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在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Photonics、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文章二十余篇。担任中国激光杂志社青年编委会委员。相关工作入选2018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基础研究类)。
2019年获得“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派出项目,目前在美国科罗拉多博尔德分校访学中。主要从事低维材料及其异质结的超快近场动力学研究。在Nano Letter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Nano Energy等期刊发表文章十余篇,被引次数超过1000次。
同济的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工微结构的多维光场调控理论与功能器件的实验表征研究。提出了光子多维度调控的全新理念,开展了矢量光场调控理论、实验和应用研究。在Scinece Advances、Laser & Photonics Reviews、Nanoscale等期刊发表文章十余篇,相关工作获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担任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等光学权威期刊的审稿人。
入选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上海市领军人才(海外)青年项目,主要从事光流控光镊操控芯片的基础理论和生物应用研究。在Science Advances(X4)、Physical Review Letters(X3)、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X4)、Nature Communications(X3)等知名期刊发表文章50余篇。
王占山,精密光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创始人,同济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同济大学高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先进微结构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数字光学前沿科学研究基地主任,上海市全光谱高性能光学薄膜器件与应用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主任,国家某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学部咨询委委员,国家重点研发技术专家组成员;上海市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国际光学与光子学学会会士(SPIE Fellow),中国光学学会会士,中国光学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光学学会光学薄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创新研究群体、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先后发表Light,Optical Letters等SCI收录论文200余篇,获授权专利100余项,其中“一种激光薄膜的制备方法”获2018年中国专利金奖,含该专利在内的5项专利实现转让,获收益3800万元。201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1),2016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2),2021年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1),2015年获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1),2011年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1)。多次在境外国际会议上有邀请报告,担任多个境外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任《光子学报》副主编,《光学学报》、《光学精密工程》、《中国光学》编委。
主要从事人工微结构材料的光场调控机理、计算电磁学和光场仿真软件研究。发展了本征模式展开降维计算理论,将光栅、超表面、频率选择表面、光子晶体等周期结构的光场仿真计算效率提高了1-2个数量级;发展了傅里叶空间/实空间混合计算的微纳器件光学系统仿真方法,突破了含微纳器件的混合尺度光学系统全波仿真计算瓶颈;提出了基于层间耦合的宽频带电磁透明方法,开展了型号应用研究。在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Applied Physics Letters,Optics Letters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他引2400余次,申请并获得了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多项国防科研项目。
谢凌云,博士后,主要从事微纳器件研究,在Optics Express 、Micromachines 、Applied Optics 和强激光与 粒子束等国内外相关专业期刊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一作/通讯发表文章6 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 项,获得 2021 年度上海市“超级博士后”资助项目。
张惠淇,同济大学精密光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科研助理,主要从事微纳光学与智能感知方向的科研项目相关事务。
毕业于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从事以电子束光刻为核心的微纳加工技术及其微纳光学器件、X射线衍射元件的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培育项目、重大项目、173等科研项目,在Microelectronic Engineering、ECS Journal of Solid St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inese Physics B等期刊发表多篇SCI文章。
2017级博士研究生
2018级博士研究生
2019级博士研究生
Huang, D.*, Choi, J., Shih, C., Li, X.*, Excitons in semiconductor moiré superlattices. Nature Nanotechnology 17, 227-238 (2022).
DOI:https://doi.org/10.1038/s41565-021-01068-y
Related Articles
Dun, Xiong; Ikoma, Hayato; Wetzstein, Gordon; Wang, Zhanshan; Cheng, Xinbin; Peng, Yifan, Optica 7 (2020
DOI:10.1364/OPTICA.394413
Related Articleshttps://opg.optica.org/optica/fulltext.cfm?uri=optica-7-8-913&id=433999
Jingyuan Zhu, Siliang Zhou, Yi Ning, Xiong Dun, Siyu Dong, Zhanshan Wang, and Xinbin Cheng, Opt. Express 31, 14027-14036 (2023)
DOI:https://doi.org/10.1364/OE.485869
DOI:
Related Articleshttps://doi.org/10.1002/lpor.202200955
Related Articles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photonics.2c02029
Tao He, Tong Liu, Shiyi Xiao, Zeyong Wei, et al, Science Advances,2022,8(3381).
DOI:10.1126/sciadv.abk3381
Related Articles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k3381
一种基于高反膜的线性位相梯度超表面结构
一种修正石英监控法制备宽带增透膜沉积误差的方法
一种石墨烯非线性光学效应的电学调控方法
一种钕玻璃器激光器用背入射式高反薄膜系统的制备方法
Sensors2021生物传感旅行奖
上海科技青年35人
中国光学十大进展
第七届国际光流控大会最佳论文奖
一种反射式超表面能流分布调控组件及其构建方法
一种高损伤阈值的多层介质膜矩形衍射光栅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