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新闻动态

查看更多

喜报|我院教师在2025年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华东地区复赛)荣获特等奖

2025年5月29日至6月1日,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华东地区复赛在福州大学举行。本次赛事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华东地区工作委员会主办,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以及福建省物理学会共同承办,吸引了来自华东地区各高校的优秀青年教师齐聚一堂,共同切磋教学技艺,交流教学经验。大学物理《波的干涉》教学节段讲课比赛过程经过激烈角逐,我院青年教师邓晓脱颖而出。在比赛中,他凭借扎...

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占山和程鑫彬团队的王绪泉等人在《Advanced Imaging》发表最新成果——基于边缘敏感度分析的单片红外计算成像加速重建

AI赋能的计算成像技术可以使用简单紧凑的光学系统实现高质量的红外成像。然而,专用的图像重建算法引入了额外的探测时延,显著增加了系统的算力和功耗需求,严重阻碍了计算成像技术在无人机遥感、生物医学诊疗等高速、低功耗场景的实际应用。神经网络模型压缩是边缘加速的重要手段,但传统模型压缩策略主要侧重于网络复杂度(Complexity)和乘加运算(MACs)层面优化,忽略了计算成像的特有约束和边缘芯片硬件架构的特定要求,...

第七届计算成像技术与应用专题研讨会在上海成功举办

第七届计算成像技术与应用专题研讨会于2025年5月24日至25日在上海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同济大学、电磁空间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西安市计算成像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光学学会联合主办。同济大学精密光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承办。会议主题为:致广尽微,同济天下。本次会议共计参会人数逾700人,共邀请45位专家作大会报告,征集安排口头报告45场,征集安排展示海报46篇,吸...

“国际光日”科普活动走进同济大学杨浦基础教育集团学校

适逢5月16日“国际光日”,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基础教育与社会教育处,走进同济大学杨浦基础教育集团4所学校,举办了4场形式多样的科普讲座。此次科普系列讲座依托首批中国光学学会认定的光学科普教育基地,由王占山教授领衔,施宇智教授、陈振跃教授和张卉教授共同参与,陪同参与的还有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混合第十党支部的部分学生党员。

王占山团队在本底真空度对WC/SiC多层膜界面微结构及膜层化学态的影响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

近日,同济大学精密光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王占山教授团队在《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期刊上发表了题为“The influence of background pressure on microstructure and chemical state of WC/SiC multilayers prepared by magnetron sputtering”的论文。该论文深入探讨了在磁控溅射镀膜过程中,真空腔内残余的本底气体含量对超薄WC/SiC多层膜表界面形貌结构缺陷及膜层化学态的影响规律。此外,论文进一步从原子层面探讨了...

王占山团队在极紫外Al/Sc多层膜界面与微结构调控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近日,同济大学精密光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王占山教授团队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期刊上发表了题为“Impact of Mo Barrier Layers on the Interface and Microstructure of Al/Sc Multilayers for the Extreme Ultraviolet Range”的论文。该研究采用界面工程技术,对极紫外Al/Sc多层膜的界面微结构进行调控,提出了一种在Al-Sc界面处引入超薄Mo阻隔层的界面缺陷抑制方法。研究团队综合运用多种薄膜表征技术,对...

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占山和程鑫彬团队关于宽频带宽角度下的超表面幻像研究成果入选《先进科学》封面文章

近日,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占山、程鑫彬团队的魏泽勇副教授和施宇智教授联合香港城市大学蔡定平教授,利用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实现了宽带、广角和多样的超表面幻像。这项工作提出了一种可行的幻像策略,为宽带宽角下的幻像设计开辟了新路径,推动了幻像研究的实际应用。研究成果以“Broadband, Wide-Angle, and Versatile Metasurface Illusions with Invers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maging”为题,发表于《先...

王占山和李文斌团队关于极紫外光刻薄膜反射镜抗辐照损伤性能的研究成果发表于《Nano letters》

近日,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占山教授和李文斌教授团队在《纳米快报》(Nano Letter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Enhanced Damage Resistance of Mo/Si Multilayer Mirror with Carbon Barrier Layers Under Intense Nanosecond EUV Irradiation”的论文。该论文首次确定了碳阻隔层的引入能够有效增强极紫外光刻Mo/Si多层膜的抗极紫外辐照损伤性能。研究团队对传统的Mo/Si多层膜以及引入碳阻隔层的Mo/C/Si/C多层膜开展了纳秒极...

科学研究

通知公告

同济大学精密光学工程技术研究所2024年度总报告发布

前言2002年5月,在李同保院士、吴翔教授、陈玲燕教授和王占山教授的倡议下,同济大学批准成立了精密光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专门从事精密光学工程领域内的教育教学、基础科学、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研究。研究所建设了光电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光学二级学科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生专业,还主要支撑了1个国家级、3个省部级平台的建设。形成了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特长互补的人才队伍,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的依...

同济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发布

我校招收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完成学业后,均可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详细政策参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

同济大学2025年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含直接攻博)章程发布

招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是研究生多元招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为了做好2025年推荐免试研究生招生工作,根据教育部、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等推免工作文件要求制定本章程。

关于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年博士复试成绩的通知

下载链接: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年博士复试成绩.pd

学术活动

查看更多
  • 【学术报告·追远讲堂】蔡红星:计算光谱成像技术的几个典型应用研究

    本报告汇报了我们团队在基于宽谱调制解调体制的成像光谱芯片研制方面的主要进展,以及几个典型应用。芯片方面的研制进展包括谱段扩展空间和光谱分辨率的提升、信比提升等;应用方面的几个典型应用包括影像方面的应用、如色差水平的提升、低照度下彩色成像等;识别方面的应用研究、如无人机探测与识别、小目标的探测与识别等。

  • 【学术报告】邓子岚:超构表面偏振光学

    偏振是表征光波矢量特性的基本特性,在经典与量子领域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光信息器件与系统设计需考虑的关键物理量。对偏振的控制对于光学加密、立体显示和成像、非线性和量子光学等各种应用都至关重要。传统的偏振操控依赖于双折射晶体、二向色性结构,但器件体积庞大,灵活性受限。超构表面是一种超薄的阵列化的人工微纳结构。微纳结构非对称性的设计灵活性赋予了超构表面强大的多功能偏振操控能力。基于超构光栅多行射级琼斯矩阵逆向设计,我们设计了多原子及自由形态偏振光学元件,这些元件可以过滤覆盖整个庞加莱球的任意偏振态。将超构表面偏振元件与超构表面成像元件和编码元件相结合实现了庞加莱球轨迹编码器和单片全偏振成像相机。

  • 【学术报告·追远讲堂】Wolfgang Heidrich:Learned and Application Specific lmaging Systems

    In this talk I will in particular focus on new developments that expand the design space of such systems from simple DOE optics to compound refractive optics and mixtur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optical components.I will also highlight how to design application-specific imaging systems that require very low hardware resources using the power of generative models.

  • 【学术报告·追远讲堂】丁锐: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与壁相互作用

    托卡马克是未来实现受控核聚变能从而解决清洁能源问题的主要研究途径之一,但是否能建成聚变示范反应堆从而可以商用化仍然需要解决多个重要的科学问题,等离子体与壁材料相互作用是其中至为关键的难点之一。本报告主要介绍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磁约束聚变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未来计划,并重点讨论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与壁材料相互作用的物理问题。

  • 【学术报告·追远讲堂】曾理江:计量用全息光栅

    光栅尺被广泛用于精密位移测量。光栅尺制作过程中要考虑哪些关键问题呢?如何控制光栅槽形和光栅周期,制作高精度光栅尺?光栅槽形误差是否会引入位移测量误差?如何标定光栅尺的周期均匀性?如何在曝光场口径有限情况下,扩展光栅尺寸?在二维光栅上如何排布多个零位标记?光栅与角锥棱镜结合又能演绎出什么样的故事?欢迎参与讨论!

  • 【学术报告·追远讲堂】付玉喜:超短超强激光

    自从梅曼发明第一台激光器以来,激光技术实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超短脉冲激光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超快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21世纪初阿秒(10^-18s)光源的出现使超快科学研究深入到了电子超快运动层面,首次使“看清”电子的运动成为了可能,阿秒激光产生方法也获得了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本报告将介绍超短超强激光的发展及相关应用,也将介绍我们在飞秒(10^-15s)和阿秒激光方面的一些工作。

  • 【学术报告·追远讲堂】王大伟:量子雷达

    量子照明是一种能提升光雷达探测信噪比的技术,主要依赖于“关联探测”,但这种方式有局限,因为探测器容易被环境声饱和。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种新的量子光雷达,叫“量子诱导相干光雷达”,能够在噪声很大的环境中也精准测距和成像。我们先产生一对“纠缠光束”。其中一束用于照射物体,另一東保留在本地,作为参考光。反射回来的光不会直接被探测,而是通过一种“路径擦除”的处理,让参考光出现干涉条纹。我们只需要调节参考光的路径,就可以清晰地测量出物体的距离和形状。而且,因为环境中的其他光不会进入探测器,不会对探测效果造成影响。我们还用LED和激光来模拟各种噪声,实验表明这种量子光雷达具有很强的抗噪能力。

  • 【学术报告】王洪涛:双光子光刻3D光子器件与光学防伪

    飞秒激光驱动的双光子聚合光刻(Two-photon Polymerization Lithography,TPL)技术,代表了纳米制造与纳米光子学设计的革命性突破。该方法能够精确构建具有复杂三维结构和纳米级分辨率的光子器件,为新一代光子系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尤其在大带宽、高度可定制色散,以及低成本大规模平面光子器件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当前的光学防伪技术已逐渐落后,传统的防伪标签和防伪方式日益面临被破解的风险。为提升光学信息安全性,我们开发了基于双光子3D光刻的纳米光子器件,可生成高维结构光,实现更高级别的光学防伪应用。通过精确调控高维结构光束在空间的产生和传播TPL技术有望升级信息安全防护,为光通信、信息加密等前沿应用领域提供高安全性多功能的光子解决方案。

  • 【学术报告】岑诚:随需应变的量子材料

    本次的报告将介绍能够在量子材料中实现物性“按需提供”的技术。借助于这些技术,新奇的量子相能够被外部信号激活并控制,从而成就在需要时可以随时调节的主动量子器件,为信息技术和光电子学领域带来新的可能性。

VR虚拟漫游研究所

Virtual Tour Research Institute

虚拟的三维空间,为体验者带来了视、听、触等方面的新体验,VR虚拟漫游也是由此衍生出的一种新的体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