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新闻动态

查看更多

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占山和程鑫彬团队的江涛教授在《自然∙通讯》报道二维光电器件中的非对称光操控

在微纳光子学领域,纳米尺度光场分布的精准操控始终面临关键技术挑战。传统光学器件受限于光的衍射极限,难以实现百纳米以下的高效光场操控。极化激元作为光与物质耦合形成的准粒子,可将光场压缩至纳米尺度,为突破这一极限提供了新路径。近期,天然三维晶体中的剪切极化激元可以实现光的非对称传播,进一步提升了纳米尺度光的定向操控能力。然而,这类极化激元的调控受限于体材料本征属性,难以实现动态调节。针对这一难题,...

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占山和程鑫彬团队关于超表面光束扫描的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近日,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占山和程鑫彬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完美异常折射超表面的高效率半空间光束扫描系统,为高效率异常折射超表面的设计开辟了新路径,推动了光探测和测距系统的实际应用。相关研究成果以“Perfect anomalous refraction metasurfacesempoweredhalf-space optical beam scanning”为题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基于超表面的光束扫描设备因具有革新光探测和测距系统的潜力而受...

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占山和程鑫彬团队关于连续域中法布里-珀罗束缚态的研究成果发表于《应用物理评论》

近日,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占山和程鑫彬团队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屈继峰研究员合作,实现了对连续域中由法布里-珀罗束缚态支配的共振的定向操控,研究成果以“Manipulation of Resonances Governed by Fabry-Pérot Bound States in the Continuum”为题,发表于《应用物理评论》(Applied Physics Reviews),并入选当期精选文章(Featured Articles)。连续域束缚态(BICs)为在超表面中实现极端场定位和增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SSPMA综述 | XUV薄膜光学技术攻关之路:同济团队二十年创新成果

来自IPOE的王占山、张众、黄秋实、伊圣振等人在《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上发表综述文章《极紫外与X射线高精度薄膜光学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介绍了IPOE在XUV薄膜光学系统领域的研究成果。

喜报 | 同济大学精密光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董思禹老师荣获中国激光杂志社公布2024年度“百位优秀审稿人”称号

近日,中国激光杂志社正式公布2024年度“百位优秀审稿人”名单,感谢审稿专家为期刊学术质量提升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同济大学精密光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董思禹老师荣列其中。自2022年起,中国激光杂志社每年遴选100名为期刊审稿工作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以此向包括他们在内的所有审稿人致敬,感谢他们在提升学术质量、维护学术道德与规范、推动学术交流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本次中国激光杂志社“百位优秀审稿人”评选涵盖其旗下12本...

伊圣振等人在激光等离子体诊断用多通道准同轴X射线KB显微成像技术研究上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Optics Express》

近日,同济大学精密光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伊圣振等人联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上海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所董佳钦‌等研究人员,在《Optics Express》在线发表题为《激光等离子体诊断用单背光准同轴时间分幅多通道KB显微镜研制》(Single-backlighter time-framed X-ray imaging diagnostics of laser plasma using a quasi-coaxial multi-channel Kirkpatrick–Baez microscope)的论文。该论文提出了一种准同轴多通道掠入射结构,与传统...

王占山和程鑫彬团队在Nanophotonics发表重要研究成果,实现红外波段大角度入射下宽带完美利特罗衍射

近日,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占山教授和程鑫彬教授团队,实现了红外波段大角度入射下的宽带完美利特罗衍射,研究成果以“Broadband perfect Littrow diffraction metasurface under large-angle incidence”为题发表在期刊Nanophotonics上。在激光技术领域中,利特罗衍射器件因其高效率而被广泛应用于激光共振腔和光谱仪等设备中。传统衍射器件在大角度入射下往往难以实现宽带、高效率衍射,这限制了其在高集成度和复杂...

王占山和程鑫彬团队综述了光学分选领域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近日,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占山教授、程鑫彬教授团队的施宇智教授和张卉教授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仇成伟教授,共同深入探讨并梳理了近些年来各种光学分选尤其是光镊分选技术的发展脉络、基本原理以及重要研究进展。并且紧密把握前沿方向,深入探讨了光镊及新型光学效应与技术在分选领域的应用潜力。相关工作“Optical sorting: past, present and future”发表于光学顶刊《光:科学与应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

科学研究

通知公告

同济大学精密光学工程技术研究所2024年度总报告发布

前言2002年5月,在李同保院士、吴翔教授、陈玲燕教授和王占山教授的倡议下,同济大学批准成立了精密光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专门从事精密光学工程领域内的教育教学、基础科学、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研究。研究所建设了光电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光学二级学科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生专业,还主要支撑了1个国家级、3个省部级平台的建设。形成了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特长互补的人才队伍,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的依...

同济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发布

我校招收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完成学业后,均可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详细政策参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

同济大学2025年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含直接攻博)章程发布

招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是研究生多元招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为了做好2025年推荐免试研究生招生工作,根据教育部、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等推免工作文件要求制定本章程。

关于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年博士复试成绩的通知

下载链接: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年博士复试成绩.pd

学术活动

查看更多
  • 【学术报告·追远讲堂】丁锐: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与壁相互作用

    托卡马克是未来实现受控核聚变能从而解决清洁能源问题的主要研究途径之一,但是否能建成聚变示范反应堆从而可以商用化仍然需要解决多个重要的科学问题,等离子体与壁材料相互作用是其中至为关键的难点之一。本报告主要介绍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磁约束聚变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未来计划,并重点讨论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与壁材料相互作用的物理问题。

  • 【学术报告·追远讲堂】曾理江:计量用全息光栅

    光栅尺被广泛用于精密位移测量。光栅尺制作过程中要考虑哪些关键问题呢?如何控制光栅槽形和光栅周期,制作高精度光栅尺?光栅槽形误差是否会引入位移测量误差?如何标定光栅尺的周期均匀性?如何在曝光场口径有限情况下,扩展光栅尺寸?在二维光栅上如何排布多个零位标记?光栅与角锥棱镜结合又能演绎出什么样的故事?欢迎参与讨论!

  • 【学术报告·追远讲堂】付玉喜:超短超强激光

    自从梅曼发明第一台激光器以来,激光技术实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超短脉冲激光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超快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21世纪初阿秒(10^-18s)光源的出现使超快科学研究深入到了电子超快运动层面,首次使“看清”电子的运动成为了可能,阿秒激光产生方法也获得了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本报告将介绍超短超强激光的发展及相关应用,也将介绍我们在飞秒(10^-15s)和阿秒激光方面的一些工作。

  • 【学术报告·追远讲堂】王大伟:量子雷达

    量子照明是一种能提升光雷达探测信噪比的技术,主要依赖于“关联探测”,但这种方式有局限,因为探测器容易被环境声饱和。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种新的量子光雷达,叫“量子诱导相干光雷达”,能够在噪声很大的环境中也精准测距和成像。我们先产生一对“纠缠光束”。其中一束用于照射物体,另一東保留在本地,作为参考光。反射回来的光不会直接被探测,而是通过一种“路径擦除”的处理,让参考光出现干涉条纹。我们只需要调节参考光的路径,就可以清晰地测量出物体的距离和形状。而且,因为环境中的其他光不会进入探测器,不会对探测效果造成影响。我们还用LED和激光来模拟各种噪声,实验表明这种量子光雷达具有很强的抗噪能力。

  • 【学术报告】王洪涛:双光子光刻3D光子器件与光学防伪

    飞秒激光驱动的双光子聚合光刻(Two-photon Polymerization Lithography,TPL)技术,代表了纳米制造与纳米光子学设计的革命性突破。该方法能够精确构建具有复杂三维结构和纳米级分辨率的光子器件,为新一代光子系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尤其在大带宽、高度可定制色散,以及低成本大规模平面光子器件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当前的光学防伪技术已逐渐落后,传统的防伪标签和防伪方式日益面临被破解的风险。为提升光学信息安全性,我们开发了基于双光子3D光刻的纳米光子器件,可生成高维结构光,实现更高级别的光学防伪应用。通过精确调控高维结构光束在空间的产生和传播TPL技术有望升级信息安全防护,为光通信、信息加密等前沿应用领域提供高安全性多功能的光子解决方案。

  • 【学术报告】岑诚:随需应变的量子材料

    本次的报告将介绍能够在量子材料中实现物性“按需提供”的技术。借助于这些技术,新奇的量子相能够被外部信号激活并控制,从而成就在需要时可以随时调节的主动量子器件,为信息技术和光电子学领域带来新的可能性。

  • 【学术报告】王雪锋:冷冻电镜观察锂电池材料与界面

    本报告将重点介绍冷冻电镜在分析锂离子电池失效机制的相关应用和成果,包括冷冻聚焦离子束-扫描电子显微镜(cryo-FIB-SEM)和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cryo-TEM),以便进一步了解冷冻电镜在解析电池工作机理和指导材料结构设计等方面所发挥的优势和作用。报告人将重点介绍冷冻电镜在石墨、硅、金属锂负极界面演变与恶化和全固态电池中固-固界面等方面的应用与成果。冷冻电镜技术的发展将有助于解析电池材料与界面结构,了解电池运行和失效机制,从而促进高比能和高安全性电池的发展。

  • 【学术报告】KAUST杨辛格:Differentiable optimization for automated optical design and end-to-end cameras

    基于自动微分框架构建的光学模拟,能够通过反向传播高效、准确地计算光学参数的梯度。借助深度学习算法与GPU并行加速,相比传统光学设计方法,可微分光学设计展现出“优化性能更强、优化过程更稳定、收敛速度更快”等诸多优势。此外,精确模拟相机传感器捕捉的图像,并将其传递给后端神经网络处理,能够实现光学系统与神经网络的端到端协同优化,从而突破传统成像系统的物理限制。

  • 【学术报告】Kyoung-Duck Park:Dynamical control of tip-induced light-matter interactions at the nanoscale

    The controllable manipulation of bandgap, radiative emission, and energy transfer in low-dimensional quantum materials provides a versatile platform for a range of quantum photonic devices. Moreover, the understanding and precise regulation of nanoscale behaviors exhibited by excitonic quasiparticles, such as excitons and trions, in low-dimensional semiconductors are paramou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ly efficient nano-excitonic devices.

VR虚拟漫游研究所

Virtual Tour Research Institute

虚拟的三维空间,为体验者带来了视、听、触等方面的新体验,VR虚拟漫游也是由此衍生出的一种新的体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