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苏榕:通过白光干涉测量看表面测量学中的校准
在现代光学元件的加工制造中,光学表面形貌检测是加工精度的前提。苏老师从现代光学表面形貌测量的基本定义和概念切入,介绍了不同空间频率下不同的测量方法,然后分析了表面形貌测量中各种误差的来源。苏老师指出:为了提高测量的精度,必须对测量方法的系统误差进行标定和校准。最后以白光干涉为例,重点介绍了系统误差的校准方法。
在现代光学元件的加工制造中,光学表面形貌检测是加工精度的前提。苏老师从现代光学表面形貌测量的基本定义和概念切入,介绍了不同空间频率下不同的测量方法,然后分析了表面形貌测量中各种误差的来源。苏老师指出:为了提高测量的精度,必须对测量方法的系统误差进行标定和校准。最后以白光干涉为例,重点介绍了系统误差的校准方法。
我们发现,准正交模式中远场辐射中的偏振奇点,可以实现开放谐振腔对应方向上最大的手性响应。对称性破缺的引入可以调控手性密度的分布,从而改变了偏振奇点的方向,实现了共振超表面的内禀手性响应。此外,我们发现偏振奇点的存在是受拓扑保护的,因此对于任意的反演对称破缺散射体,最大手性响应方向的存在是必然的。这种高Q手性器件可能会在手性光源、手性传感谷电子学和偏振纠缠的量子光源中具有潜在应用。
In this talk, I will talk about the synthesis of IlI-nitride heterostructures and their unique properties. I will also discuss polarization and strain effe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IlI-nitride optoelectronics.
光学晶体(如BBO、KBBF、LiNbO3等)具备实现激光频率转换、参量放大、信号调制等关键功能,是激光技术和装备的核心。目前,基于传统体相光学晶体的物理理论和材料体系已臻于完善。二维材料具备超高非线性系数、外场易调的光学性质、兼容硅基芯片等优点,是新一代光学晶体的理想备选材料。然而,二维材料的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距离短,导致其非线性转换效率极低,难以成为真正有用的光学晶体。本报告将介绍我们在二维材料光学晶体的材料生长设计、物理理论发展、光学器件构造的一些思考和进展。发展出的转角二维材料光学晶体、二维材料光纤晶体有望成为新一代光学晶体体系,开辟激光技术应用新邻域。
本报告中,我们通过研究纳米结构对光波前偏振态和偏振分布的灵活调控,操控偏振光与纳米材料相互作用,开发了矢量全息信息复用、偏振集成成像超透镜以及多维光信息复用存储技术。
本报告将介绍研究团队在纳米剪纸微纳形变制造技术及光子学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手性光学物理效应的探索和机电可重构超表面应用,此外还将介绍一种基于鲤离子电池超表面的动态彩色显示。
在本场报告中,吴施伟教授将分享他的科研经历,剖析科研成功的三大要素,解析如何在物理研究中培养兴趣,提升技能,抓住机遇,进而获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希望通过这次讲座,大家能对物理学习与科研有更深入直观的了解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