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 坛 介 绍 】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同济大学持续深化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完善“识才、爱才、敬才、用才、容才、聚才”的人才生态环境,把人才视为第一资源,以平台吸引人、事业发展人、待遇留住人、感情感化人,引高端、汇人才、稳队伍、强学术、重贡献、突特色,建立了从青年科技人才到科技领军人才再到战略科学家的全方位培养与激励体系,高层次人才持续扩容,师资队伍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各类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前沿阵地大展身手,为推动新时代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同济大学将于2022年12月15日举办第八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为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聚焦国际学术前沿,启迪学术灵感,促进交流合作,诚邀全球青年英才齐聚同济,共话未来。
【 论 坛 安 排 】
论坛设置主论坛及若干场学院学科分论坛。
1、主论坛:12月15日(星期四)
北美、亚太专场:9:00-11:00
欧洲专场:16:00-18:00
邀请全球英才线上参会,学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介绍学校整体情况和人才政策,与您云端交流!
2、分论坛:12月15日-1月15日
设有若干场学科分论坛,由院长、学科带头人介绍学院、学科总体情况,组织专题报告、学术研讨、交流洽谈,与您深入探讨!
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定于2022年12月22日(下周四)下午14:00以腾讯会议形式召开同济大学第八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物理分论坛。
腾讯会议信息如下:
【主题】:同济大学第八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物理分论坛
【会议时间】:2022年12月22日14:00
【会议时长】:2-3 小时
【会议号】:521142968
【会议密码】:6468
【 报 名 方 式 】
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或与拟申请学院联系报名。报名截止时间:北京时间12月14日12:00。
收到报名信息后,学校将第一时间进行审核并向所填写邮箱发送邀请函,与您确认!
【 论坛联系方式 】
联系人:同济大学人事处 邵老师
联系电话:021-65983711
邮箱:sk@tongji.edu.cn
【 分论坛联系方式 】
联系人: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陆老师
联系电话:021-65981157
邮箱:lwc@tongji.edu.cn
【 招 聘 岗 位 】
(一)长聘教职体系
1、特聘教授
在教学、科研、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取得重要代表性成果及显著成效。胜任本科核心课程讲授任务,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成绩,具有带领本学科赶超或引领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年龄不超过50周岁,人文社科类学科可适当放宽至54周岁,取得突出学术贡献者可适当放宽年龄要求。
2、长聘教授
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取得国际同行认可的突出学术成绩,具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表现优秀并取得重要成果,在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达到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终身教授的水平。应具有博士学位,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人文社科类学科可适当放宽至50周岁。
3、预聘副教授
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在研究方面已取得具有原创性和重要性的研究成果,在领域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应具有博士学位,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0周岁,人文社科类学科可适当放宽至45周岁。
4、预聘助理教授
具有良好的学术能力,较强的创新活力和学术发展潜力。应具有博士学位,原则上要有博士后经历或相应的科研工作经历,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5周岁。
(二)青年计划
1、青年计划A岗
在所从事研究的学科领域中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有突出的学术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学术成果达到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同等水平。具有博士学位,年龄不超过40周岁,人文社科类学科可适当放宽至45周岁。
2、青年计划B岗
在所从事研究的学科领域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有较强的学术创新能力和冲击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的水平,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博士学位,年龄不超过35周岁,人文社科类学科可适当放宽至40周岁。
(三)博士后项目
年龄不超过35周岁,取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达到学科所在博士后流动站的进站考核要求。
各招聘岗位联系办公室
【 学 校 概 况 】
同济大学历史悠久、声誉卓著,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15年的发展,同济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
目前,同济大学设有29个专业学院,11家附属医院,13所附属中小学。有四平路、嘉定、沪西和沪北等4个主要校区,占地面积约2.56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184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455万余册。
学校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门类。现有本科招生专业8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3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流动站30个;6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同济大学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7个国家级研究平台以及97个省部级研究平台,获批建设的“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实验室是首批人工智能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学校还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第一个“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国内第一个“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以及教育部“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先后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城市污水处理、新能源汽车研发、国产化智能温室、遥感空间信息、大洋钻探、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等标志性科研成果。
“同济天下,崇尚科学,创新引领,追求卓越”。今天的同济大学正朝着“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力前行!
来源:人事处
转载自:同济大学公众号